273 乾隆:朕六十有余,对一个草原来的遗孀实在提不起兴致_大清话事人
再来小说网 > 大清话事人 > 273 乾隆:朕六十有余,对一个草原来的遗孀实在提不起兴致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273 乾隆:朕六十有余,对一个草原来的遗孀实在提不起兴致

  狱卒还只能讪笑着,打扫干净后换了一份新的。

  ……

  同伴稍微年长,叹了一口气,安慰道:

  “拿着。”

  年轻狱卒袖子一沉,左右环视无人,小声问道:

  “这么多?”

  “拿着吧,两位大人的家眷送来的。尚书侍郎员外郎主事都拿了,我们跟着喝点汤。放心吧。”

  看在沉甸甸的银子份上,瞬间不委屈了。

  得,就当是伺候亲爹了。

  人生就是这样,思路一转换,豁然开朗!

  ……

  而江南的各县衙门口,都在同时上演一幕“父慈子孝”剧。

  东山青年文官学校面试合格的那些人,在约定的日期早早赶到所属地县衙报名交费。

  却看到告示上,入学条件增加了一条:

  “3代血亲中,凡有在吴王麾下从军者,优先入学!”

  “军爷,这是什么意思?”

  一名身穿李家军军服,左侧挂佩剑,右侧悬手铳的队长,面无表情的解答:

  “字面意思。”

  “报名合格的人太多了,谁不想当文官?哪儿有那么多衙门安置?所以加一条入学门槛,优先挑选对王爷忠诚之人。”

  围观的人进退两难。

  怀里揣着30两银子,感觉滚烫。

  队长站在台阶上望着这群走又不想走,报名又不想报名的人,说道:

  “王爷仁德,无需层层科举,低门槛招士。从苏州到杭州,从江宁到徽州,衙门口的椅子八成都空着。如今是靠着一帮旧胥吏撑起秩序。”

  “第一届学生只要顺利毕业,立马补缺。越往后,这门槛就越高。”

  “到时候,一年300两学费打破头都挤不进来,从军也没用。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。”

  ……

  “我,报名从军。”

  一个30岁左右的汉子冲到面前,还拉着一个十几岁的少年,额头全是汗水。

  队长露出了笑容:

  “进去吧。”

 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,后面就好办了,十几对父子跟着往前挤。局面总算打开了。

  一下子戳到了江南百姓的软肋――当官!

  为了子女入仕,银子可以舍,命也可以舍!

  隔壁街茶楼二楼,

  站在窗口的宣传署长贾笑真松了一口气,总算不负王爷!

  王爷组建第4军团,要求兵源本土化,全部来自江南民间,还要自愿。

  这个要求简直比登天还难!

  但是在捆绑了东山青年文官学校的入学门槛后,就一点都不难了。

  有许多人私下劝谏过,觉得此举代价太高。

  只要打的下江山,还怕没人来做官?简直比太阳西边出来还可笑。

  至于说江南人不愿从军,那就算了。

  这片土地什么都缺,就是不缺人。换块区域募兵旗一竖,银箱打开,兵员要多少有多少。

  ………

  李家军内部没人理解李郁的真实想法。

  他如此大费周折,目的是为了提炼出一块基本盘。

  唐朝以来,江苏都是大一统王朝最理想的地盘。

  民心顺,土地平、钱粮多、天灾少,商业繁荣。能够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、粮食、士子。

  任何一个帝王都会牢牢的攥在手里,把“王化”秩序长期的推行下去。

  假如把帝王比喻成牧民,各省比喻成圈内的牛。

  苏牛,就是圈内最优质奶牛!

  没有之一!

  为此,牧民不惜任何手段也要让这头牛顺服。

  如果沾染了牦牛性子就不好控了,牛圈拦不住,牧民的鞭子更拦不住。

  ……

  而李郁,希望从这片土地再加上杭嘉湖平原的原住民中提纯出一批基本盘。

  将来执行他治理帝国的腹中策略。

  不出意外的话,第4军团很多人会战死,他们的血就是儿子兄弟们的血税。

  流过血的忠诚,才有价值。

  和科举出来的那帮人不一样。

  至于范族长所提出的,才识学浅,不通儒学,不懂治国等等理由更站不住脚。

  世上只有科研领域,需要真正的聪明人,天才。

  其他领域设置门槛仅仅是为了筛选。

  并不是说,坐上那把椅子后的工作很难。相反,或许很简单。

  这就是一个障眼法!

  在李郁面前,是不存在的。

  故而乾纲独断,执意推行。

  ……

  光靠文官学校入学名额绑定,是组建不起一个军团的。

  李郁又祭出了第二步:“酒水统购统销”。

  明面是控制酒业挣钱,实则是为了兵员。

  这一措施比较有争议,在经济大臣范京的支持下强力推动。

  “即日起,对所有酒水实行统购统销,售价每斤10文以下之散酒不在其列。”

  “原私酿酒商可携带自家产品至衙门报道。若品质合格,日后可限量生产,官府统一收购。不得私自售卖。”

  “11月起,凡无衙门核准私自酿造售卖酒水者,处以抄没家产之处罚。”

  “举报者可获得其3成家产。”

  绍兴府,

  一位酿酒商听的浑身冰冷,哆嗦着挤出人群。

  回到家望着满屋子的酒坛,还有糯米、小麦嚎啕大哭。

  “完了,我王家3代人的辛苦,毁于一旦。”

  妻子劝道:

  “你去衙门口打听看看。他不是说统购统销吗?”

  “都是骗人的鬼话。”

  ……

  见丈夫不听劝,内敛坚韧的妻子一咬牙雇了辆驴车带着2坛花雕酒去了县衙。

  县衙门口的牌子换了。

  里面的老爷服装发型换了,长辫子没了。穿一身有些窄的蓝色两截服装,戴着一顶不伦不类的帽子。

  乍一看,像和尚。

  再细看,原来是老爷。

  她说明来意后,倒是没有被刁难。

  老爷唤来了一位掌柜模样的汉子对应此事。

  汉子先是打量了一下,然后才问道:

  “这是你家自己酿的酒?”

  “是啊,我夫家3代酿酒,祖传的手艺,我家的花雕酒用料实在,工艺独特,醇厚绵长,您尝尝?”

  男子取来长勺,尝了一口,点头:

  “一年酿多少斤?售价几何?”

  “3000斤左右。供给酒楼还有二道贩子,一斤25文到35文不等,看年景。”

  ……

  男子点点头,认可了这个叙述。

  “酒水统购统销令知道了吧?”

  “奴家知道。”

  “一年4000斤花雕酒生产配额,县衙按照26文一斤的价格全部收购。运输由你家负责,送至东门内的县仓,货到付银。可以接受吗?”

  按照江南地区丰年的米价,这户人家酿酒的毛利润大致在4成左右,可带来40两左右的净利润。

  “可以可以,太可以了。”

  “回去让你当家的过来,签字画押,合同先签一年。”

  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zlhnh.com。再来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zlhnh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